明朝那些事儿063 - 王更新.mp3
能正常播放的歌曲才可以下载
[00:00.00]我们有理由相信[00:02.84]朱允炆给了胡嫈一个答案[00:06.76]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[00:08.69]胡嫈告诉朱棣的[00:11.06]也正是这个答案[00:12.52]那么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[00:17.19]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。[00:20.66]然而事实上,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,[00:25.50]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。[00:31.60]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[00:36.54]就是那句话[00:37.96]朱棣“至是疑始释”。[00:41.73]解脱了,彻底解脱了,[00:46.04]二十年的疑问、忧虑、期待、愧疚、恐惧,[00:51.54]在那个夜晚之后,全部烟消云散。[00:56.30]我的推论三是[00:58.66]建文帝很可能对胡嫈说[01:03.33]说你回去啊,告诉我叔叔朱棣[01:08.83]“二十年过去了,我也不想再争了,[01:14.37]你让我叔叔安心做他的皇帝吧,[01:18.38]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。”[01:23.48]我相信,这就是最后的答案[01:26.69]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,[01:31.81]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共同的恐惧。[01:36.86]坐在皇位上的那个,解脱的是精神,[01:41.46]藏身民间的那个,解脱的是肉体。[01:46.01]皇叔啊,我不会再和你争了,[01:49.83]你努力做一个好皇帝吧。[01:52.51]皇侄啊我不会再寻找你了,逼迫你了[01:59.63]你就当你的老百姓,平静地活下去吧。[02:05.84]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。[02:11.12]为了权力,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,[02:16.32]再到兵刃相见,骨肉互残,[02:19.72]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,抢得了皇位。[02:23.88]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,[02:26.73]却时刻提心吊胆,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里醒来,[02:30.85]会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。[02:33.79]因为一无所有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。[02:40.32]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,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,[02:47.30]藏身民间,从此不问世事,[02:50.95]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,[02:53.72]唯有隐姓埋名,只求继续活下去。[02:57.96]这种残酷的心灵和肉体上的煎熬[03:02.82]整整持续了二十年,[03:04.86]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折磨,[03:07.30]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发疯。[03:10.08]无论如何,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脱,[03:18.54]虽然来得迟了一点,但毕竟还是来了,[03:21.83]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。[03:25.83]也算是老天开眼吧,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一两年,[03:34.81]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父亲了,[03:37.79]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了。[03:44.27]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,[03:47.88]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,[03:49.52]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,[03:52.45]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,[03:57.23]永乐二十二年(1424)元月,[04:00.15]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,[04:04.10]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,侵扰大同等地,[04:09.06]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,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,[04:15.22]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,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。[04:21.92]就算不为自己着想,也要为儿子着想,[04:31.98]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,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,[04:39.24]给他留个太平日子吧。[04:41.65]古往今来的父爱,大抵都是如此。[04:46.85]朱棣与往常一样,[04:49.91]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,[04:53.88]而在他挑选的人中,[04:56.17]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。[05:00.36]这个人就是杨荣。[05:03.10]六月,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[05:07.82]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,[05:12.40]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。[05:15.18]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,逃之夭夭了。[05:20.45]经过反复搜寻,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,[05:25.20]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,大臣们发生了争论:[05:30.86]张辅表示,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,[05:39.38]率领军队深入大漠,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。[05:44.15]杨荣表示,大军已经到此,[05:48.41]已经长途跋涉[05:50.25]如果继续呆下去,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,[05:56.01]必须尽早班师。[06:00.02]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,下达了命令:[06:05.14]不要再争了,班师回朝。[06:09.40]他也已经厌倦了,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,[06:17.79]到青年时靖难造反,[06:20.72]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,横扫大漠。[06:24.76]打了几十年的仗,[06:26.98]杀了无数的人,[06:29.08]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,[06:32.87]却也使人疲惫不堪。[06:36.32]还是回家吧。[06:38.43]七月,大军到达翠微岗,[06:43.69]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,[06:47:27]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。[06:54.09]朱棣说道:“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,[07:00.39]政务已经十分熟悉,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,[07:09.65]我自己就安度晚年,过几天平安日子吧。”[07:17.19]杨荣心中大喜,却并不表露,[07:25.01]他回应道:“太子殿下忠厚仁义,[07:31.69]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。”[07:35.15]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,他夺得了江山,[07:44.47]也守住了江山,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,[07:49.26]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,[07:53.74]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。[07:58.69]但朱棣想不到的是,他已经回不了家了。[08:05.75]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,[08:12.32]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[08:15.72]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。[08:18.93]大军到达榆木川后,[08:22.65]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,[08:28.61]于军营中病逝,年六十五。[08:33.15]六十五年前,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,[08:38.94]经历了无数风波,[08:41.97]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,[08:45.29]获得了永久的安宁。[08:47.98]这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,[08:51.72]按照我们前面的习惯,[08:54.70]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,[08:59.61]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[09:02.41]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,有很多版本,[09:06.96]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。[09:11.30]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,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,[09:16.93]在我看来,史料中无出其右者,[09:21.18]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,[09:24.67]在下本来想自己动笔给朱棣写一段整体的评价[09:30.84]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,故引用如下:[09:38.48]“文皇少长习兵,据幽燕形胜之地,[09:44.53]乘建文孱弱,长驱内向,奄有四海。[09:49.98]即位以后,躬行节俭,[09:53.68]水旱朝告夕振,无有壅蔽。[09:57.77]知人善任,表里洞达,雄武之略,[10:01.94]同符高祖。六师屡出,漠北尘清。[10:06.67]至其季年,威德遐被,四方宾服,[10:12.37]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。[10:16.60]幅陨之广,远迈汉唐![10:20.29]成功骏烈,卓乎盛矣![10:23.75]然而革除之际,倒行逆施,[10:28.27]惭德亦曷可掩哉!”〗[10:33.45]朱棣能够得到如此评价[10:37.10]足当含笑九泉![10:40.18]还是那句话,他不是一个好人,[10:44.99]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。[10:48.77]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,[10:54.28]终于故去了,死人没有了烦恼,[10:56.36]也不用再顾虑权力、金钱、前途之类的东西,[11:00.74]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。[11:04.41]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,却隐藏着一股潜流。[11:11.94]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,[11:16.36]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——皇位。[11:22.54]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,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,[11:31.17]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,[11:36.18]他加紧了筹划,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,[11:41.13]并用快马传递消息,[11:44.65]父子两之间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,[11:51.49]在没有电话的当年,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。[11:56.11]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,但他十分清楚,[12:02.92]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,才能动手,[12:08.61]要是情况没摸准,自己就起兵,[12:13.54]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,[12:17.20]来到自己面前:“小子,想学你爹造反啊!”[12:23.11]不用打,自己就败局已定。[12:27.18]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,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。[12:32.83]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,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。[12:38.03]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[12:43.87]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,[12:47.76]然而此时,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,[12:51.80]朱棣死后,他以内侍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,[12:58.32]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。[13:02.54]他们三人经过密谋,做出了这样的决定,[13:07.05]暂不发丧,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,[13:13.66]以掩人耳目,并严格控制消息,[13:17.18]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。[13:21.92]可能有人会问,皇帝死后,[13:27.95]由于尚远征在外,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,[13:32.78]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?[13:36.13]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,[13:40.83]在朱棣死前,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,[13:47.22]而是张辅![13:50.01]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,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,[13:57.63]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,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。[14:00.79]张辅是张玉的儿子,[14:04.78]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,[14:09.75]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,[14:12.27]在立储问题上,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。[14:17.65]马云召集杨荣、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,[14:24.27]竟然没有张辅在场,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。[14:28.75]很明显,他们是有所防备的。[14:34.12]在封锁消息之后,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[14:41.05]——回京向太子报丧,[14:44.48]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,[14:48.27]这位潜伏多年的太子党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[14:51.75]他日夜兼程,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。[14:57.49]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,[15:03.32]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,[15:06.76]太子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,登基即位了。[15:10.20]朱高煦先生,你又没有猜对,[15:15.44]吸取教训,下回再来,你还有一次机会。[15:20.10]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,[15:27.85]定年号洪熙。[15:31.84]事实证明,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[15:34.73]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,[15:38.87]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,是一颗并不残疾的,温和的心。[15:44.88]他登上皇位后,[15:48.17]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,[15:53.76]并将其召入内阁。[15:56.64]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。[16:00.67]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——“三杨”内阁就此形成。[16:06.77]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,杨士奇为礼部侍郎,[16:14.23]金幼孜为户部侍郎,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。[16:16.27]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,[16:22.45]同年四月的一天,朱高炽散朝后,[16:25.42]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,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。[16:31.07]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,[16:34.67]无数人背叛了他,背离了他,[16:38.58]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[16:42.13]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,[16:44.24]年华逝去,大浪淘沙,[16:49.14]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,[16:53.92]也是他的朋友。[16:56.35]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,[16:59.50]深情地说道:“我监国二十年,[17:04.97]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,[17:09.33]无论时局之艰难,形势之险恶,心中之苦,[17:16.69]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,[17:20.57]最后多亏父亲仁明,我才有今天啊!”[17:27.04]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,朱高炽感触良多,[17:35.36]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。[17:39.60]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,[17:44.97]说道:“先帝之明,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。”[17:54.47]就这样,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。[18:02.80]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,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。[18:09.61]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,皇位还没坐热,[18:14.06]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,[18:17.02]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,他……,[18:26.20](以下略去若干字)[18:30.35]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。[18:35.00]为什么要略去呢,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,[18:44.33]什么恢复生产,勤于政务等等等等。[18:48.78]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,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,[18:54.77]如有意深入探究,可参考相关教科书。[18:59.81]在我看来,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[19:04.96]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,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,[19:09.30]是这样的一件事:[19:12.47]我们已经说过,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(1424)七月去世的,[19:21.39]根据规定,如无特殊情况,[19:24.58]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,[19:28.30]但是,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,[19:33.67]必须等到第二年,[19:36.14]老爹的尸体凉透了,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。[19:40.61]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(1424)七月去世,[19:45.60]从七月到十二月,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,[19:49.29]但是这段时间还是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[19:55.18]只有到第二年(1425)年,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[20:01.54]在这段时间内,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,[20:07.05]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,[20:11.59]一般在这段时间内,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,[20:17.15]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[20:22.25]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,改天换地的,[20:25.92]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。[20:29.24]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,[20:34.91]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,[20:37.70]在这段时间内,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。[20:42.44]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,是大逆不道的事情。[20:48.57]但在我看来,朱高炽的这一改[20:52.80]实在干得好,干得大快人心![20:56.09]十一月的一天,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,[21:03.96]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,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,[21:10.37]一律赦免为老百姓,[21:12.41]并发给土地,让他们安居乐业。[21:15.99]靖难之时,朱棣杀人无数,[21:21.78]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,[21:28.46]大臣属们被罚奴无数[21:33.08]此事已是板上钉钉,断无更改之理。[21:38.09]然而此时,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,[21:44.14]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。[21:48.68]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。[21:51.06]朱高炽接着问大臣:“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?”[22:00.28]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,答道:“齐泰有一个儿子,[22:06.31]当年只有六岁,所以免死,被罚戍边。[22:11.61]黄子澄没有后代[22:14.40](后得知,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,后被赦免)。”[22:21.15]朱高炽沉吟许久,[22:28.76]说道:“赦免齐泰的儿子,把他接回来吧。”[22:34.60]他接着问:“方孝孺可有后代?”[22:42.49]大臣们目瞪口呆。[22:48.68]方孝孺?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?[22:55.13]十族都灭了,还去那里找后代?[23:00.22]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![23:03.55]可皇帝已经下令了,就快去查吧。[23:09.90]这一查还查出来了,[23:15.19]虽然没有后代,但确实有个亲戚。[23:19.57]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,[23:27.03]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(方孝孺的堂兄),[23:33.34]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,至此终于回家了。[23:40.82]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:[23:47.82]“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,都被杀掉了,[23:54.63]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,都是忠臣啊!”[24:02.01]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,鸦雀无声。
展开